【大標】爸媽無法接受孩子不樂觀?
若是每個孩子天生氣質不一樣,就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開心果,然而,大部分的爸爸媽媽都會期望或認為自己孩子的天生個性就是活潑樂觀的,甚至一看到孩子沒有一直維持笑容,似乎也會很想要「糾正」孩子,認為他們應該趕快打起精神,笑嘻嘻才對,爸爸媽媽這樣的期待真得合理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又該如何調整呢?
【中標】大人為什麼會不鼓勵孩子表達情緒與感情?
《無心的壞話,會寄放孩子一輩子》一書提到,有時候我們大人並不鼓勵孩子表達感情,然而孩子從一出生就是個表達專家,相當清楚如何讓外界精確知道他們的感受,但隨著時光流逝,每當孩子表達情緒的時候,卻總得到「不應如此」的暗示!我們從小就接收上一代的這類暗示,所以自然而然的也這樣對待我們的小孩,不讓他們自由表達情緒。當我們關愛孩子的傷心、失望、生氣、難過、困窘、罪惡,或是挫折,我們會為他們難過,但還是不要說出來比較好,因為這樣就不會有感覺、不會難受。
【小標】人為什麼會有情緒?
人為什麼會有情緒?當感到悲痛或是失望時,可以與他人聊聊抒發情緒,就是要透過告訴他人「不要再做或是說那些讓我們困擾的言行」來獲得排解,開心時可以表現出來讓他人知道自己為何開心,並分享喜悅,他人可以幫助我們延長這份感覺,還有許多情緒像是罪惡感與羞愧,則是驅使自己承諾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要是壓抑或是隱藏情緒,而不是去感受與釋放,情緒就不再是強而有力的溝通工具,緊抓住惡劣情緒不放,怨恨只會不斷滋長,膨脹成為四百萬種的炸藥時,方圓數百里之內都會被夷為平地,大人若不鼓勵孩子表達各種情緒,那麼當孩子在必須表達或是接收各種情緒時,他們就會覺得不自在。
【小標】認識自我包括認識情緒、接受情緒、管理情緒
否認情緒並不表示它不存在,事實上,它就是自我的一部分,此外,認識情緒是讓人存活相當重要的一個機制,因為害怕、生氣,人才知道要避開風險。此外,情緒還有社會性功能,讓我們可以感受他人的情緒、了解他人,有助於人際互動。因此,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邱珍琬教授提醒爸爸媽媽,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應該引導孩子幫各類情緒命名,讓他們能夠去感受與經歷什麼是開心?什麼是難過?什麼是生氣?接著再進一步與他們一起去正視情緒,並且學習管理情緒。
【中標】「讓孩子的情緒能夠完整發展」應早於培養正向態度
翁士恆助理教授更進一步指出,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有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應優先於爸爸媽媽想要培養出孩子的正向態度,就是必須要讓孩子的情緒能夠完整正常的發展出來!那麼,爸爸媽媽可以怎麼做呢?
首先,當孩子感到生氣或是難過時,協助他們將這些生氣、難過情緒表達出來,接著,導引孩子看見其他的可能性,同時,爸爸媽媽也要學習觀察孩子的開心是不是真的開心,孩子的難過是不是真的難過,而不是跳過這些階段,直接要求孩子要能夠馬上變得開心或是去逗孩子開心。「事實上,我在作兒童心理治療的時候,也一定會先讓小朋友們有充裕的時間去抒發他的難過。」翁士恆助理教授說。
若是每個孩子天生氣質不一樣,就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開心果,然而,大部分的爸爸媽媽都會期望或認為自己孩子的天生個性就是活潑樂觀的,甚至一看到孩子沒有一直維持笑容,似乎也會很想要「糾正」孩子,認為他們應該趕快打起精神,笑嘻嘻才對,爸爸媽媽這樣的期待真得合理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又該如何調整呢?
【中標】大人為什麼會不鼓勵孩子表達情緒與感情?
《無心的壞話,會寄放孩子一輩子》一書提到,有時候我們大人並不鼓勵孩子表達感情,然而孩子從一出生就是個表達專家,相當清楚如何讓外界精確知道他們的感受,但隨著時光流逝,每當孩子表達情緒的時候,卻總得到「不應如此」的暗示!我們從小就接收上一代的這類暗示,所以自然而然的也這樣對待我們的小孩,不讓他們自由表達情緒。當我們關愛孩子的傷心、失望、生氣、難過、困窘、罪惡,或是挫折,我們會為他們難過,但還是不要說出來比較好,因為這樣就不會有感覺、不會難受。
【小標】人為什麼會有情緒?
人為什麼會有情緒?當感到悲痛或是失望時,可以與他人聊聊抒發情緒,就是要透過告訴他人「不要再做或是說那些讓我們困擾的言行」來獲得排解,開心時可以表現出來讓他人知道自己為何開心,並分享喜悅,他人可以幫助我們延長這份感覺,還有許多情緒像是罪惡感與羞愧,則是驅使自己承諾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要是壓抑或是隱藏情緒,而不是去感受與釋放,情緒就不再是強而有力的溝通工具,緊抓住惡劣情緒不放,怨恨只會不斷滋長,膨脹成為四百萬種的炸藥時,方圓數百里之內都會被夷為平地,大人若不鼓勵孩子表達各種情緒,那麼當孩子在必須表達或是接收各種情緒時,他們就會覺得不自在。
【小標】認識自我包括認識情緒、接受情緒、管理情緒
否認情緒並不表示它不存在,事實上,它就是自我的一部分,此外,認識情緒是讓人存活相當重要的一個機制,因為害怕、生氣,人才知道要避開風險。此外,情緒還有社會性功能,讓我們可以感受他人的情緒、了解他人,有助於人際互動。因此,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邱珍琬教授提醒爸爸媽媽,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應該引導孩子幫各類情緒命名,讓他們能夠去感受與經歷什麼是開心?什麼是難過?什麼是生氣?接著再進一步與他們一起去正視情緒,並且學習管理情緒。
【中標】「讓孩子的情緒能夠完整發展」應早於培養正向態度
翁士恆助理教授更進一步指出,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有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應優先於爸爸媽媽想要培養出孩子的正向態度,就是必須要讓孩子的情緒能夠完整正常的發展出來!那麼,爸爸媽媽可以怎麼做呢?
首先,當孩子感到生氣或是難過時,協助他們將這些生氣、難過情緒表達出來,接著,導引孩子看見其他的可能性,同時,爸爸媽媽也要學習觀察孩子的開心是不是真的開心,孩子的難過是不是真的難過,而不是跳過這些階段,直接要求孩子要能夠馬上變得開心或是去逗孩子開心。「事實上,我在作兒童心理治療的時候,也一定會先讓小朋友們有充裕的時間去抒發他的難過。」翁士恆助理教授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