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孩子無法接受他人的『拒絕』,怎麼辦?


【沒有自信心的孩子,往往較會更依靠掌控外在事物的多寡來尋求安全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師饒怡君指出,只要平常孩子能夠累積對自己足夠的自信心,他就較有能力去接受他人的拒絕,不會覺得任何事情非要照著他所期望的進行不可;沒有自信心的孩子,往往較會更依靠掌控外在事物的多寡來尋求安全感。饒怡君臨床心理師建議爸媽要懂得去欣賞孩子,當孩子做出一些令人欣賞的事情時,可以「具體」讚美孩子,讓孩子他覺得(知道)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那麼,當孩子面對他人的拒絕時就比較不會出現劇烈的失落反應或挫敗感。

   饒怡君臨床心理師進一步說明,具體的讚美比濫用的讚美好的原因在於,孩子能夠清楚知道他是做了什麼,所以被欣賞,尤其當孩子年紀還小,對事情的理解能力還無法像成人般成熟時,有時候也還沒有能力把前後因果關係想得那麼清楚,如果孩子只是一天到晚都聽到家長誇他很棒、他很好,那麼等到某天他進入現實世界時,赫然發現自己的能力、家長對他過度浮誇的讚美都不是事實時,自尊就會徹底崩解,甚至是只要一沒有聽到外在的誇讚,就會覺得自己是不夠好的。

《無心的壞話,會寄放孩子一輩子:培養正向好孩子的日常教養替代句全書》一書的作者也提到,過多浮誇與不具體的讚美,會為孩子建立起「偽自尊」,鼓勵孩子將控制權分給他人,依據外部的認同來做決定,不僅讓孩子透過他人,而非透過自己來定義自我價值,而且還壓抑了孩子「內在自我讚美機制」!只有具體的讚美才能夠真正鼓勵孩子客觀思考自己的表現與能力,隨著不斷自省,孩子們可以發展出一套內在自我讚美機制,用來防禦來自同儕的壓力、批評、拒絕。

【多使用「我」的句型】
爸媽可以多用「我」的句型來表達對孩子的正向觀感,取代浮誇空泛的讚美,用「我」的句型不僅可以清楚表達意見,更讓孩子有權接受或拒絕,例如:「我很開心你會幫我除草,這工作一個人做是苦差事。」
「我很佩服你一回家先做功課。」
「我真的很喜歡你最近對待弟弟的方式。」

【勿過度壓抑孩子的情緒】

   此外,爸媽應多讓孩子在他能夠感覺安全的環境與氛圍中講出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這也包括了當孩子接受他人拒絕的時候,他內心真正感受。「其實,我們通常比較擔心的,是有些孩子習慣總是默默地忍受或壓抑了太多他原本應該要有的情緒,一直都沒有機會表達出來,累積到後面,所造成的傷害或反彈反而更大。」饒怡君臨床心理師說。
    如果爸媽發現每次孩子的提議好像都被朋友拒絕,孩子也都不太主動講出來,不妨可以試著與孩子談談,主動問問孩子:「媽媽有發現好像常常出現這樣的狀況,媽媽很想知道你的感覺唷,因為如果是媽媽的話,可能會感覺有點難過…。」唯有在情緒被適當處理過後,孩子才會有能力真正的展開思考與解決問題。

    黃錦敦心理師也認為家長能夠撐住孩子的情緒,常讓孩子能有機會去說自己是相當重要的,當有這樣的基礎,家長才能有機會進一步去引導孩子思考看看:「那你覺得為什麼別人會不喜歡?為什麼別人會拒絕你呢?」


【教孩子拒絕他人的藝術】
    其實,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時候孩子不僅僅會面對到他人的拒絕,孩子本身也會出現拒絕爸媽或他人的情況。例如,爸媽希望孩子能吃得健康,飯後拿水果給孩子吃,或是幼兒園裡的好朋友生日拿食物請孩子吃,孩子可能因為各種原因當下不想要,臉嘟嘟地也對他人做出拒絕的行為。

    爸媽也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讓孩子知道有時候除了說「不」之外,也可以告訴對方為什麼自己拒絕的原因,是因為自己不喜歡這個食物的味道呢?還是現在剛好吃得很飽吃不下了呢?甚至也可以說說那自己希望(喜歡)以後在什麼時候吃健康的水果,或是告訴朋友說:「很謝謝你,但是,我真的不敢吃這個口味的(食物),不過,我記得上次我們一起吃過什麼(食物),我覺得超好吃的,也很開心!」而非總是馬上擰起眉頭大聲地說:「我不要!我不要!」經過這樣的練習,也能夠慢慢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知道,有時候別人表示出拒絕時,也是因為他們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狀況或理由。

【孩子在家與在外不見得完全一樣,爸媽本身應多保持彈性】
饒怡君臨床心理師說,其實,爸媽本身也可以試著多培養一點彈性與保留一些成長空間給孩子,去包容孩子,孩子本身也較能開心輕鬆地長大,而不會時時刻刻都變得很緊張防衛。

很多臨床上的觀察,許多孩子在家裡的時候或許比較任性一些,但是,到了外面的社交生活圈與其他孩子互動的時候,孩子就會知道哪些行為是會讓朋友感到不舒服的,跟在家時候的樣子,不見得完全一樣。因此,爸媽也不要一直過度擔心孩子現在就常這樣無法接受別人的拒絕,儼然是一個小霸王,以後情況一定會越來越嚴重;只要耐心地與孩子互動、多加以引導,相信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