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關於獨生子女的教養,看見獨生子女的優勢!


文/敖庭綸 諮詢/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院長黃雅芬醫師、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諮商心理師郭素蘭

【大標】只因為我只有一個孩子,所以全部人都認定孩子會被寵壞?
【中標】旁人的建議是出於善意還是嫉妒?
    許多媽咪一方面會覺得為什麼那麼多旁人喜歡介入自己教養小孩的方式,而感到生氣,另一方面,又擔心自己是不是真的會寵壞孩子?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郭素蘭諮商心理師表示,如果當旁人給媽媽建議的時候,沒有舉出自己官查到或感覺疑惑的情況例子,而是直接就下一個判斷句:「你就是只有生一個,會寵壞他」「你那麼常買玩具給他了,一定會寵壞他」就比較不是出自於真正善意的關心,而有可能是出自於嫉妒,在這種情況下,媽咪就無需讓自己的情緒或教養方式過於受到他人的影響。

爸媽怎麼去回應旁人呢?當然可自行先分析一下彼此的交情程度。

方法1:先表達感謝,並告知自己與另一半已(會)審慎思考討論
先謝謝旁人的提醒,並告之別人自己跟先生會留意,不過,可以回說跟先生討論過,我們會覺得很希望在孩子學齡前比較多的時間的後帶著孩子的時候,我知道你是出於好意,擔心我的孩子被寵壞,所以才會來這樣告訴我。

方法2:請教對方是否觀察到孩子具體出現不良言行的情況
詢問對方說是部是她發現了什麼具體的例子,然後覺得這樣並不妥檔才會想要來提醒呢?

【中標】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初衷
當旁邊人一直對爸媽說:「這樣一年帶他出國一次會寵壞孩子」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郭素蘭諮商心理師建議,爸爸媽媽如果擔心自己真的會寵壞孩子,可以先試著好好靜下心問自己:「究竟自己每年都想帶孩子出國玩的目的是什麼?」如果真的是經過計畫,在經濟能力許可範圍以內,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讓自己跟孩子都有機會能夠看看不同的新事物,那麼也應該要對自己的教養方式抱有信心,不用因為別人的話語就過於擔心自己會寵壞孩子。

【中標】留意孩子的行為反應
此外,不妨留意孩子是不是每次出國回來是不是都會不斷刻意向他人炫耀「自己出國」這一件事情,如果孩子出現頻繁且故意向同儕同學炫耀的狀況,爸爸媽媽應該要儘快把焦點放在讓孩子清楚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麼可以這樣帶他出國玩,爸爸媽媽的目的是什麼(希望孩子能夠體驗學習到的經驗是什麼)。

提醒獨生子女的爸爸媽媽注意的部分
1 長期要做的,可以邀請同儕的孩子玩,額外花一些時間,否則人際上就算有兄弟姊妹,也只是跟兄弟姊妹相處的經驗,非獨生子女的爸媽也應該注意。

2需要別人拒絕他的經驗,爸媽不要第一時間介入干涉
獨生子女在家比較沒有這個經驗,所已在外面遇到這樣的情況的時候,即使爸媽友發現,也不要第一時間介入,先在旁邊觀察,有時候孩子處理得很好,有時候孩子處理的不好,孩子有時候很快就又玩在一起,因為孩子馬上介入的時候,孩子就缺少機會學習與同儕互動

3事後與孩子討論,給建議,但不是幫孩子做決定。
有時候爸媽跳出的,小孩也會知道她自己被排擠了
爸媽可以先記起來,然後回家的時候,以討論的方式跟孩子提醒,例如,媽媽覺得你哪一個地方處理得很好,但是媽媽覺得你哪個地方可以XXXXXX
也可以提到媽媽有關查到某某小朋友雖然剛開始怎樣怎樣,但之後怎樣怎樣,所以XXXXXXX
讓孩子自己有機會去思考,跟他朋友間的調整

*能力不從來不是用聽來的,是一步一腳印,從經驗中得來的。

4比較缺乏模仿學習的對象,除了關心之外,爸媽應該多提供孩子依些方式,教導孩子可以達到目的的多樣方式。

     獨生子女本人或爸媽比較辛苦的地方就是被外人貼上標籤,換個角度想,獨生子女是比較能夠自由發揮的,比較能夠獨處,也有些研究也有提到手足間如果爭寵處理不好,反而會有創傷,例如,沒有安全感。

【獨生子女會過度委曲求全去獲得友情? 】教導孩子以多元的方法獲取友誼

臺北市萬華親子館副館長兼諮商心理師陳彥琪認為,每個孩子的個性特質都不一樣,不見得只有獨生子女才容易出現特別委屈自己去迎合朋友的情況,最重的是如果媽媽真的發現自己的獨生子女會為了想擁有更多朋友而做出一些讓他們自己感到不舒服的行為時,應適時介入與引導。
Q:獨生子女如意變成媽寶 ?
情境:
我自己是獨生女,所以,從小幾乎什麼事情都會跟媽媽分享(畢竟也沒有其他兄弟姊妹可以分享),說真的,我也很由衷感謝媽媽從小到大讓我的生活不虞匱乏,舉凡我自己想學的所有才藝都很順利地可以持續學習,平日在金錢上幾乎都是不用煩憂的。
但是,我發現,我對於媽媽的情感,讓我似乎把她的意見看得非常重,幾乎什麼都會(想)聽她的,直到我現在自己也有一個快1歲的孩子,我發現與母親有越來越多的爭執,讓我很驚慌失措。
例如,我其實很不喜歡她挑選的保母,不喜歡她幫孩子報名很多潛能開發課程,過度寵愛孫子的方式等等,可是,媽媽會不斷強調她幫我選的是對的,她不會害自己的孫子,讓我經常出現很掙扎、矛盾的不穩定情緒,也深怕自己或孩子就是所謂的媽寶,該怎麼辦呢?
【每一個母親與孩子都是獨立的兩個個體】
陳彥琪諮商心理師提到,上述的情況,有一種母女「相依為命」的情節,因為只有一個孩子,母親也很自然地會把孩子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把所有的期望、焦點都放在孩子身上(因為家中也沒有其他孩子可以分散家長的注意力與關心),即便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也為人母親了,母女雙方仍然被這樣的情節緊緊地綁在一起,如果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下去,沒有改變,有時候獨生子女可能到最後會無力承擔起父母給予的所有期望、要求而被壓垮的。
要試著放手讓孩子去經歷屬於他自己的生命歷程,能夠真正自己做出決定;如果孩子一直都沒有機會真正自己做選擇與決定,他就永遠無法學會真正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媽咪可以怎麼做?
在這樣的狀況中,媽媽與自己的母親(孩子的外婆)溝通是其中一個方法,但是,關係是兩個人都參與的互動,關係的改變必須至少有一方願意進行調整,想讓長輩改變想法或價值觀,改變幅度通常相當有限,如果媽媽並不是將孩子大部分時間交由外婆照顧的話,只要自己與先生決定好並堅持自己的教養方式,也要學著對自己有信心,因為通常對孩子產生較大影響的還是自己的父母親。
有時候長輩的價值觀已經很難鬆動,所以當長輩在孩子面前說出您認為不適合的價值觀時,可以試著不要銃著長輩回應,因為長輩一定會感覺到被攻擊,可以聽到之後,對著自己的小孩說話,把焦點放在自己跟孩子。
例如,老一輩最常出現的就是:誰家的XXX已經會XX技能
媽咪聽了N遍之後可能早已經有情緒上的累積,一開口就成了外婆跟母親在孩子面前的爭吵,不如就穩定地對著自己的小孩說:但我覺得小荳荳(化名)也超厲害的!具體稱讚孩子給孩子聽,而不是比較任何才藝上的卓越性。
【大標】當旁人積極介入管教孩子,如何回應?
不論旁人是出於善意的關心或是其他因素,又或者是只是隨意抓一個社交話題,當爸媽常常聽到這些各式各樣旁人所給的諸多有關教養孩子的建議時,除了對爸媽或多或少產生影響之外,也時常讓爸媽不知道該以怎樣的方式去回應比較合宜?旁人不斷給予催生「二寶」的壓力,怎麼辦?
「要不要再生一個孩子」是夫妻雙方的人生規畫
黃雅芬醫師指出,爸媽會一直聽到周遭的人一直做這樣的提醒,尤其長輩們會把他們自己有意無意的期待讓孩子去承受,會一直遇到這樣的情況,某種程度上跟我們的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大家很習慣用這樣的方式表達關心,也許在西方的文化,大家就不習慣如此。
事實上,「是不是要再生一個孩子」,是家長個人的選擇與決定,爸媽能夠做的就是要去更了解自己的人生規畫並衡量各方面的條件與狀況。
【大標】孩子一直吵著爸媽想要一個弟弟妹妹?
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
有些孩子會一直吵著爸媽想要一個弟弟妹妹,可能是因為當下他覺得一個人玩感覺很孤單,或是在學校裡面跟同學相處或是看到同學們有兄弟姐妹的陪伴,覺得他們總是玩得很開心,因此,孩子提出希望爸媽生一個弟妹的要求;但也可能只是希望爸媽能花更多時間跟他互動、陪他一起玩,不見得真的那麼渴望一個家中新成員的到來。
別為了「想要有人陪孩子」而生二寶
家長不應只為了去滿足孩子希望有人陪伴的這個狀態,就去生第二個孩子尤其每個家庭的經濟或其他狀況大不相同,有些家長年齡已經很高,甚至連現在唯一的孩子也是透過人工生殖方式而來的;黃雅芬醫師表示,如果孩子真的一再追問或是向爸媽提出想要弟弟妹妹的要求,爸媽可以試著以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對孩子解釋目前沒有計畫生第二胎的原因,這麼做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更加能夠體諒父母的狀況。
獨生子女的爸媽,揮之不去的愧疚感?
陳彥琪諮商心理師指出,外界對於獨生子女既定的評價,會讓本身原本根本沒有意識到一個孩子有什麼問題的獨生子女爸媽,很容易產生壓力,尤其是每當孩子一發生任何狀況,周遭的人很容易馬上就把原因通通歸到就是因為孩子是獨生子女這一個點上面,也會讓爸媽覺得:「決定只生養一個孩子,是不是真的對孩子的成長不好呢?」此外,也有些爸媽因為生理或是經濟等原因,無法為孩子添個弟妹,導致對孩子充滿愧疚感。
越有自信的父母越不會有愧疚感
黃雅芬醫師談到,有些夫妻已經彼此溝通相當清楚,也很確定自己理想中的計畫就是只要好好認真養育一個孩子時,就不一定會一直對唯一的孩子產生愧疚感,換句話說,當家長越清楚知道他人的關心與建議,自己不一定要全盤接收,甚至為了符合所謂主流或是他人的期待而委屈自己、搖擺不定的時候,越不會產生所謂的愧疚感。
黃雅芬
現職: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院長、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門診兼任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身心醫學科門診兼任主治醫師、長庚科技大學諮商中心心理衛生特約門診約聘醫師
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系教學副主席
專長:兒童青少年心智困擾之診斷與治療、藥物處方及諮詢、親子問題諮商、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治療。
學歷: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碩士、長庚大學醫學士
郭素蘭
現職: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諮商輔導中心諮商心理師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專長:個別諮商:自我了解、親子關係、婚姻關係、情緒管理、生涯探索與規劃課程帶領:各式主題之成長課程帶領
陳彥琪
現職:臺北市萬華親子館副館長兼諮商心理師、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義務張老師
學歷: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
經歷:財團法人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 諮商心理師、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特約諮商心理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