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分享台灣師大邀請南京師範大學孔起英教授講座: 如何欣賞幼兒塗鴉(藝術)PART2


(1) 藝術教育研究證明,到了6~7歲,大多數兒童能明確地區分現實與幻想,這對所謂的審美知覺的建立是一大耀進。審美不光是視覺單一的感知。

(2)大約在2歲時,兒童已經能感受到所謂的信任與不信任與安全與不安全。

(3) 皮亞傑把2~4歲稱為象徵思維階段,由於象徵工藤,所以兒童喜歡恣意的命名任何東西,例如說她做的小凳子是游泳的小浮板或是開的小汽車,拿著一張硬紙卡或是自己的雙手,說他們是手機或電話。甚至是抱著假娃娃照顧假娃娃,自己就好像是媽媽,這些行為都說明了兒童的象徵功能的存在,說明意有所指的事物已經漸漸地行程在兒童的腦中了。

(4)皮亞傑的理論是認為孩子在4歲以前覺得一切的事物都應該跟孩童本身的此刻當下擁有相同的心理狀態。
4歲以後(在無成人刻意說明教島自然發展下),自己就會慢慢知道椅子跟桌子不會感覺到痛,只有活動著的對象才會有所謂的心理情緒。

(5)孔老師提到小孩子喜歡畫蝌蚪人,就是所謂的火柴棒人,一個源於的頭,加上線條的身體跟四肢,大範圍的研究與蒐集實驗,比例上,幾乎很難看見2~4歲的幼兒在自行創作的情況(無成人刻意說明引導)下畫出脖子跟耳朵。因為這兩樣對他們來說不會經常性地在動,所以他們會忽略,會覺得不存在。(但這一點跟我觀察我女兒不太一樣,我女兒現在3Y3M還沒有出現蝌蚪人,她命名任何人,例如爸爸,奶奶,爺爺,外公,你一看過去她畫的,就是一顆大大的臉,的確沒有耳朵沒有脖子,但也沒有所謂的線型身體與四肢,都是以整顆頭做為代表)

(6) 錯誤的美學教育  : 以教師本身為中心,將自己掌握的有關美術知識灌輸給兒童。兒童會逐漸喪失自我感受,自我加工,自我創造的能力。

(7)孔老師的見解是認為,所謂的藝術教育,應該充滿著大量的言語溝通交流,如果有些孩子很喜歡講,應該讓他們暢所欲言,不打斷其陳述,只有當兒童主動表示需要協助時,藝術教師才回應並且個別加以觀察。

(8)錯誤的藝術教學 : 塗鴉藝術老師拿出物件開始完整描述,例如,拿出一件雲南族特有的服飾,開始說明她是用絲綢做的,摸上去特別滑順,或從頭到尾都是自己操作一次,或亮出一個板模,讓幼兒完全跟著仿作。

(9) 真正以幼兒為中心的藝術教學:讓他們主動表達自己的感覺,包括對觸摸或看到的媒材或是藝術成品的感覺,認為她是什麼?像什麼?感覺刺刺的?感覺可怕?感覺特別漂亮?為什麼?最後,才是老師說一說自己的喜好,最好是越具體化越好,不要只是:這好漂亮,卻不點出票臉在哪裡,教師把自己當作幼兒群中平的一員,而非高高在上者。例如,老師最喜歡這一些雲南特有服飾中的這一件,因為他是桃紅色的,而且袖子上面還嗅著金美的花卉圖案,我認為花的顏色與衣服本身的顏色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深深的吸引了我。

(10) 協助幼兒進行反向思考: 為什麼你覺得這樣的配色是你最喜歡的呢?為什麼你會說這樣很醜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